-
邯郸冀商大会签约18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超千亿元助力区域转型
第二届世界冀商大会在邯郸市成功举办,聚焦招商引资与区域协同发展,现场签约18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1314亿元。大会以"聚冀商力量、绘河北新篇"为主题,吸引全球500余位冀商代表参会,围绕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旨在推动河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重大项目引领产业转型 本次签约项目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电池级碳酸锂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沧州,规划年产能2.5万吨,将有效缓解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材料短缺问题。邯郸市签约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拟引进上下游企业20余家,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 二、区位优势激发投资活力 与会企业家普遍看好河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多家企业表示将加大在雄安新区周边城市的布局力度,重点投资科技创新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廊坊作为京津走廊重要节点,已吸引物流龙头企业建立区域总部,后续将向邢台、衡水等中南城市拓展业务。 三、历史商帮精神焕发新动能 河北省委代表在致辞中指出,冀商群体自清末以来形成老呔帮等三大商帮体系,当代冀商正继承传统商业智慧,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实现突破。大会特设冀商文化展览,展示近现代冀商在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四、政策红利构建发展新格局 参会企业重点关注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基建需求,以及冬奥会后续产业开发机遇。多家跨境企业计划在河北设立研发中心,借助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统战部门表示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年更新投资机会清单,优化营商环境评估体系。 五、全球网络助推开放合作 欧美、东南亚等地商会组织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讨论,促成6个中外合资项目。加拿大侨商代表团与河北高校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计划三年内输送500名专业技术人才。香港贸易机构提议建立冀港跨境电商联合孵化基地,推动河北特色产品出海。 本届大会首次发布《冀商发展蓝皮书》,系统梳理河北11个地市的产业配套图谱和招商政策包。与会企业认为,随着京雄商高铁等重大基建项目陆续投用,河北将形成"一小时产业协同圈",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5-08-09
-
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单月吞吐量创新高 招商引资助力港口能级跃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京唐港区矿石码头近期实现历史性突破。作为区域大宗商品运输枢纽,该码头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强化基础设施和深化招商引资,成功克服极端天气影响,8月完成货物吞吐量超300万吨,刷新开港以来单月纪录。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港口运营效能和辐射能力迈上新台阶,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一、港口运营逆势增长凸显韧性 面对夏季频发的暴雨和台风天气,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科学调度船舶靠泊顺序、增加防浪设施投入等措施,保障21艘次货轮安全高效完成装卸作业。2023年前8个月累计接卸船舶达150艘次,总吞吐量突破1900万吨,同比增长显著。这种逆势上扬的态势,反映出港口在极端条件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常态化管理水平。 二、硬件升级与智慧化转型协同发力 近年来,京唐港区持续投入自动化装卸设备,新建的无人化轨道衡系统和智能化堆场使矿石计量误差控制在0.3%以内。码头前沿水深浚深至-20.5米,可满足25万吨级大型散货船全天候靠泊。同步建设的5G专网实现了装卸流程可视化监控,单船作业效率提升15%,为吞吐量突破奠定技术基础。 三、腹地经济联动效应持续释放 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矿石中转基地,该码头吞吐量60%服务于京津冀钢铁企业。2023年新开通的“矿石—钢材”钟摆式运输专列,将唐山本地钢厂原材料周转周期压缩至48小时。港口与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保税混矿、期货交割等增值服务,吸引多家国际矿业巨头设立区域分拨中心。 四、绿色港口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产能提升的同时,码头投资建设的封闭式矿石仓库和智能化喷淋系统,使粉尘排放浓度较2020年下降42%。船舶岸电覆盖率提升至85%,年度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这些环保措施使港口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星级评定中连续三年获评“四星级绿色港口”。 五、区域战略定位助推未来发展 根据《京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规划》,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将重点打造“矿石运输+精深加工+贸易服务”全产业链。当前在建的40万吨级泊位改造工程竣工后,预计年吞吐能力将突破5000万吨。随着唐山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该码头正逐步发展为东北亚地区大宗商品贸易的关键节点。
2025-08-09
-
邯郸经开区迎来200亿太赫兹产业园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近日,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200亿元的太赫兹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该项目由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保通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推进,聚焦太赫兹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涵盖半导体制造、新能源材料、光电显示等前沿领域,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太赫兹技术引领产业变革新方向 太赫兹技术作为国际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其频段介于微波与红外线之间,具备穿透性强、带宽高等特性,在6G通信、生物检测、安全成像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公开资料显示,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将太赫兹技术列入战略发展规划。邯郸太赫兹产业园的建立,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生产迈出关键一步,项目规划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将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二、多产业协同构建完整生态链 产业园布局呈现显著的系统性特征:量子点太阳能板块瞄准光伏产业增效需求,通过纳米材料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蓝宝石长晶技术可满足消费电子领域对高强度屏幕盖板的需求;大功率AC-LED芯片产线则填补了高端半导体制造空白。这种全链条设计有效避免了单一技术路线的市场风险,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效应。 三、区域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邯郸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近年来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2023年当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太赫兹产业园的落地,直接带动超过50项关联技术成果转化,预计创造逾万个高端就业岗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配套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在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产学研融合加速技术商业化 项目特别注重创新要素整合,计划与国内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已与多家医疗机构、通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首批太赫兹安检设备、高速通信模块等产品预计2025年进入试生产阶段。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研发-中试-量产"一体化模式,可大幅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此次重大项目落户是邯郸市深化"制造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抢占太赫兹技术制高点,不仅为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提供新支点,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未来随着产业链持续完善,该产业园有望成为国家级太赫兹技术创新策源地。
2025-08-09
-
邯郸举办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学术研讨会 挖掘红色资源助力招商
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背景下,邯郸市近期举办了一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聚焦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旨在通过挖掘革命精神内涵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活动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交流平台,更成为邯郸市整合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与招商引资的重要契机。 一、学术研讨深化历史认知 为纪念全民族抗战重大历史事件,邯郸市于2023年6月中旬召开专题研讨会,由省级党史研究机构与市级党委联合主办。会议汇集了全国60余位专家学者及革命后代,通过多维度研讨,系统梳理了该根据地作为华北抗战核心的战略价值。与会者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在兵员补给、政权建设等方面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经验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二、实证研究揭示战略地位 研讨成果显示,该根据地创建初期即承担了牵制日军主力、护卫延安门户的重任。最新考证资料证实,其辖区曾覆盖华北四省交界处的200余县,在1940年代前期便建立起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学者特别强调,邯郸作为边区核心区域,在物资转运、情报传递等方面发挥了枢纽作用,这段历史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文化纽带。 三、红色基因赋能区域发展 会议期间,邯郸市重点推介了以革命旧址为核心的文旅项目。依托涉县赤岸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正规划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群。相关规划显示,这些项目将结合太行山生态资源,打造集研学、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带,目前已吸引多家文化企业参与前期调研。 四、学术成果转化发展动力 研讨会形成的理论共识将纳入省级党史研究课题,部分建议已转化为具体政策。邯郸市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抗战史料数字化工程,同时推动红色场馆智慧化改造。与会专家认为,这种“学术研讨+产业落地”的模式,既保障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又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此次会议通过跨学科、多领域的深度交流,不仅巩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研究的学术框架,更通过红色资源与现代产业的有机衔接,为邯郸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后续工作将重点推进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持续放大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5-08-09
-
井陉县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启动 助力多元群体创业享两年免租政策
井陉县近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重点创业扶持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的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该基地由专业培训机构运营,面向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持,其中场地租金减免政策尤为突出,最长可享两年免费优惠。 一、基地定位与空间规划 该孵化基地位于井陉县307国道与微矿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设计容纳80余家创业实体。空间布局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出共享办公区、路演中心、培训教室等功能区域,可满足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县域特色产业的孵化需求。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为创业者提供了物流与人流双重便利。 二、特色扶持政策体系 1. 费用减免方面:入驻企业可享受24个月场地租金全免,每年额外获得200元水电补贴。针对毕业未就业高校生群体,政策特别延长一年扶持期限。 2. 服务支持方面: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提供法律、专利等专业指导,开设免费创业培训课程,建立从工商注册到市场拓展的全流程帮扶机制。 3. 产业聚焦方面:重点培育本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配套服务等特色领域,建立产业链资源对接平台。 三、专业化运营保障 基地运营方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定期组织财税管理、电商运营等专题培训。建立企业成长档案,对入驻实体进行季度评估,动态调整帮扶策略。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信贷产品,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四、县域经济带动效应 该项目的落地将有效提升井陉县创业服务质量,预计每年可带动300个以上就业岗位。通过培育新兴市场主体,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促进当地钙镁产业与电商的融合发展。基地还将作为县域创业政策试验田,探索可复制的扶持模式。 五、未来发展规划 下一步将扩建创业苗圃区域,增加智能设备投入,计划引入云端服务系统。加强与周边产业园区联动,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力争三年内培育出20家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企业。
2025-08-09
-
景县衡德工业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2个项目投产助力产业升级
近年来,景县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推动衡德工业园(北区)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以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三大产业为核心,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北区已入驻项目41个,总投资规模超400亿元,其中22个项目竣工投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衡德工业园(北区)依托景县传统产业基础,重点培育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橡塑产业已覆盖改性材料生产、模具研发、终端产品制造等环节,显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重大项目带动转型升级 园区在建及投产项目中,多个项目投资额超10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领域。22个投产项目包括智能化生产线、环保型橡塑制品加工基地等,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空白,还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三、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完善 为保障项目落地,景县持续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中心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同时,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专项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园区还联合科研机构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衡德工业园(北区)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当地就业增长,累计创造岗位超5000个。产业链的延伸还促进了周边地区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2023年,园区工业产值同比增长显著,成为景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未来,景县将进一步强化衡德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功能,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更多项目达产增效,为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5-08-09
-
京津冀三地联动推出金融协同方案 廊坊等园区迎企业疏解新机遇
京津冀地区近日启动了一项跨区域金融服务合作计划,旨在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产业协同发展。该计划由三地工商联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及产业园区共同推动,重点为疏解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支持,同时为唐山、保定等承接园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跨区域金融服务新体系 此次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建立京津冀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区域数据壁垒;二是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组合,涵盖专利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等12类工具;三是组建由省级担保机构牵头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初始规模达20亿元。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将作为首批试点,承接首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服务需求。 二、精准对接产业疏解金融需求 针对从北京外迁的制造类企业,合作方案明确提供三项专项支持:其一是设立200亿元规模的产业转移贷款额度,利率较基准下浮10%-15%;其二是开发"厂房按揭+设备融资"组合贷产品,贷款期限最长可延至8年;其三是建立京津冀供应链金融平台,帮助外迁企业维持原有上下游账期。保定汽车产业园已落地首单跨区域供应链票据贴现业务。 三、打造梯度化企业培育生态 根据企业成长阶段实施差异化服务:初创企业可申请最高500万元信用贷款,瞪羚企业享受"投贷联动"服务,上市公司获得跨境并购融资支持。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将联合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建立三地统一的拟上市企业后备库,承德大数据产业基地已有7家企业进入培育名单。 四、建立常态化协同推进机制 为确保政策落地,三地将每季度召开金融协调会议,在唐山曹妃甸区设立联合办公室。目前已有18家银行设立京津冀业务协同部门,北京银行等机构在石家庄建立区域审批中心,企业跨省业务办理时间缩短40%。廊坊临空经济区通过该机制,两周内即为某生物医药企业完成1.2亿元融资。 这项合作标志着京津冀金融基础设施进入一体化新阶段。通过打通区域金融血脉,不仅为疏解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更为唐山、保定等重点园区带来产业升级新机遇。未来三地将持续优化政策工具箱,推动资本要素在更大范围高效流动。
2025-08-09
-
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石家庄成人才集聚新高地
京津冀地区通过大型招才引智活动持续深化区域人才协作,石家庄解放广场举办的招聘会成为推动招商引资与人才流动的重要平台。本次大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吸引近千家企业参与,为求职者提供多元化就业通道,同时促进家政服务等细分领域专业化发展。 一、区域协同构建人才生态圈 2017年京津冀联合举办的招才引智大会,首次实现三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承办。河北省牵头组织781家本地企业,协同北京、天津121家用人单位,形成跨区域产业链人才对接网络。乳制品、医药、家电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集体亮相,反映出区域产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匹配。 二、数字化招聘模式提升供需效率 大会创新采用O2O服务模式,现场设置智能终端区供求职者查询岗位信息,同步开通线上投递通道。数据显示,移动端简历投递量占总量的三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岗位咨询量同比增长显著。这种融合模式有效缩短了企业与人才的匹配周期。 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成效显著 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大会设立职业指导专区,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技巧等公益服务。家政服务专区组织技能展示活动,33家服务机构现场达成培训意向超200人次。就业援助机制覆盖残疾人士、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设置无障碍求职通道。 四、产业升级带动岗位结构优化 参会企业提供的2万余个岗位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类岗位占比达四成,反映出京津冀产业转型趋势。部分企业推出"见习工程师""研发助理"等过渡性岗位,降低毕业生就业门槛。薪酬调研显示,京津冀三地同岗位薪资差距较往年缩小15%。 五、长效机制巩固人才协作成果 会后三地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联合跟踪机制,对达成意向的求职者进行就业状态回访。定期举办细分行业专场招聘会,并推动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家政服务领域试点"培训-认证-就业"闭环管理模式,首批400名从业人员获星级服务认证。 此次大会的举办标志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入深度实施阶段,通过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后续将围绕重点产业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生态体系。
2025-08-09
-
京津冀龙头企业共启质量升级行动 唐山研讨班促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河北省质监局近期于唐山举办专题研讨班,围绕招商引资与质量强企目标,组织三地70余家标杆企业启动"比学赶帮超"专项行动。京东方、天地伟业等企业通过经验互鉴、模式推广,将形成标准-质量-品牌联动提升机制,辐射带动区域产业链整体升级。 一、构建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研讨班聚焦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环保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跨区域企业对标学习平台。中铁山桥分享的桥梁钢结构全流程质控体系、晨光生物提出的植物提取物国际标准建设方案,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质量管理范式。河北省质监局明确,将通过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库,动态追踪三地企业关键指标改进情况。 二、创新"标杆引领+链式传导"机制 先河环保等企业率先开放智能监测生产线,供同业观摩数字化质量管理实践。活动要求每家标杆企业至少对接3家产业链配套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等环节实施联合改进。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内已有12个产业联盟将质量协同条款纳入合作协议,覆盖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 三、实施标准质量品牌三维提升 专项方案提出"标准领跑者"培育计划,支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项以上。在生物医药领域,三地将统一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减少重复评估成本。品牌建设方面,重点扶持20家企业的"燕赵精品"认证项目,建立区域品牌联合推广基金。 四、打造质量基础设施共享网络 依托唐山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地共建质量技术"云服务"矩阵,开放实验室设备200余台套。计量测试、认证认可等服务资源实现线上预约共享,预计每年可降低企业质量成本超千万元。河北省将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小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此次行动首次将"帮超机制"纳入考核体系,明确优势企业每年需带动至少2家同业质量达标。随着京津冀质量信用评价互认制度的建立,区域质量治理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创新,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样本。
2025-08-09
-
华北地区麦田杂草进入高发期 农业专家提醒抓住关键期科学防控
当前正值华北地区招商引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成为重点工作。2023年11月上中旬是秋冬季麦田杂草防治的关键窗口期,华北多地农业部门监测显示,冬小麦主产区杂草已普遍发生,主要种类包括禾本科的节节麦、雀麦、看麦娘及阔叶类的播娘蒿、荠菜等。农业专家强调,抓住小麦3-6叶期实施药剂防控,可显著提升除草效率,为来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一、麦田杂草发生现状与危害分析 2023年秋季气候条件适宜,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区墒情良好,但同期田间湿度较高,导致杂草出土量较往年增加约两成。其中,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德州市部分地块节节麦密度达每平方米30株以上,与小麦争肥争光现象突出;河南省周口市、山西省运城市的阔叶杂草混合发生区,播娘蒿等杂草扩散速度较快。若不及时防控,可能导致小麦减产10%-15%。 二、科学防治时间与技术要点 农业部门提出“冬前控草、春后补防”策略。11月中旬前,小麦处于分蘖初期,杂草多为2-4叶期,对除草剂敏感度高。针对禾本科杂草,河北省邢台市推广3%甲基二磺隆悬浮剂,每亩用量30毫升;山东省聊城市对雀麦重发田块推荐氟唑磺隆类药剂,配合助剂增强吸附性。阔叶杂草防治可使用双氟磺草胺与氯氟吡氧乙酸复配剂,避免单一用药导致抗性增强。 三、区域差异化防控方案 不同生态区需采取针对性措施:黄淮海平原重点防控节节麦与猪殃殃,需在日均温度10℃以上喷药;晋南地区需关注雀麦与荠菜混生田块,建议采用分带施药技术;胶东半岛部分丘陵地块需人工辅助清理沟渠周边杂草,减少种子传播。2023年,天津市宝坻区试点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且雾化效果更优。 四、综合管理降低长期风险 除化学防治外,农业专家建议推行生态控草措施:一是轮作倒茬,与油菜、绿肥作物轮作打破杂草生长周期;二是播种前深翻土壤,降低杂草种子存活率;三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抑制杂草萌芽。2021年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通过“药剂+农艺”模式,使重发区杂草基数下降四成。 目前,华北各省市已启动技术服务行动,组织专家下沉田间指导配药与喷施规范。农业部门提醒,严禁使用未登记药剂,避免低温大风天气作业,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2025-08-0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